人大政府政协  
  今天是: 乌审旗农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高级搜索
 
 
开口闭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嘤嘤...
 
日期:2017-03-06     【字体: 】 【颜色:黑色 红色 灰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林文采博士说,家长给孩子的第一心理营养就是——无条件接纳。在怀孕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宝宝长什么样,也未曾期待TA多么出类拔萃,长大后能考上什么名牌大学,我们唯一希望的,就是——TA是健康的。这时候我们给予宝宝的,是无条件的爱。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们逐渐就不平衡了,人家孩子都会算数了,人家孩子不粘家长,人家孩子读书成绩好,人家孩子......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是处处比较,就给孩子造成了这样的印象:我要比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强,才可以得到妈妈的爱。

    比较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

    可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人类。在远古时代,比别人强壮的就会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跑得慢的也许最终成为别人的猎物…...进化论说“物竞天择”,这个“竞”就是竞争,没有比较,何来竞争?没有竞争,何来人类?“比别人强”是刻在人类骨子里的东西。

    我们将比较分为“主动比较”和“被动比较”。与生俱来的可以称为“主动比较”,是激励进步的驱动力。而他人把个体1与个体2进行比对,是“被动比较”,是抹杀进取的“杀手锏”。

    主动比较,催人上进

    主动比较是发自内心的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评价自己,不光是人类,动物界也如此。一窝小狗在降生没几天,就会对自己在兄弟姐们间的地位做出正确的评价,强壮的抢,弱小的让。这种自我评价是相对客观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清自己。这点在小学生竞选班委的时候表现特别明显,有的孩子会根据学习成绩、平日表现、同学关系等综合评价,去竞选自己合适的“岗位”,而不是一窝蜂的都去当班长。

    除了正确的评价自己,“主动比较”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激励:我要好好学习,努力超过某某。这是从心里暗下决心,我们称之为“内因”,内因的作用就好比大石下的幼苗,有着超乎想象的生命力,是催人进步的最大动力。

而一旦父母介入,总把自家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较,那就会把“内因”转换成“外因”。

    被动比较,后患无穷

    首先,会导致孩子迷失自我。
    父母在比较的过程中,相当于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了孩子,“人家的孩子”才是符合爸妈要求的孩子,而你,得遵从我。孩子凌乱了,爸妈口中的“我”和我心中的“我”是不一样的。过多的干涉就会导致孩子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其次,喜欢攀比。
    由于经常被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就好像在心里种下了攀比的种子,小时候可攀比的东西比较少,可是长大以后呢?事事都要比,攀比心强的生活,再也难有快乐,因为总有比你更强的。

    第三,缺乏自信。
    从小就被父母指出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何来自信?自信心的最初培养来自最亲近之人的接纳、肯定、赞美、认同。当父母把这些都给了“别人家的孩子”,拿什么去要求自家孩子自信?

    第四,心理阴暗。
    近些年来屡次发生大学生研究生杀害室友的事件,凶手都是风华正茂的孩子,他们的心里没有阳光,因为阳光都被“别人家的孩子”挡住了。如果说自信和开朗生在阳光下,那么阴暗处则是嫉妒、仇恨。

    趋利避害三法则

    法则一:自我觉察。
    父母总夸别人家的孩子,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自家孩子从对比中找到差距,从而取长补短,谁又会想到“良药”的副作用是如此之大?为此,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觉察”,不妨学一下古人的“日三省吾身”,经常觉察自己是否经常拿自家孩子的某些短处,去比较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如果有,及时悬崖勒马。

    法则二:因人而异。
    孩子出生就有不同的“先天气质”,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对于外向的,适当的比较会起到激励的作用,而对于内向敏感的孩子,则建议用更柔和的方法,更多的耐心去对待。

法则三:换位思考。

很多人都喜欢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妈妈好还是爸爸好?等等!大多数父母得到的答案都是孩子对自己妈妈的肯定。扪心自问,你真得做的那么好吗?孩子对父母真是做到了“无条件接纳”。而反之,经常拿孩子做比较的父母,不妨回想自己的小时候,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审视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爱变成了伤害?

培养孩子成长的方式有很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对比,无疑是下策,不要再做孩子心中的“假爸妈”。

 

主办:内蒙古乌审旗人民政府  承办:乌审旗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技术支持: 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辩率 蒙ICP备050064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