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内蒙古的同志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让位于鄂尔多斯西南部,乌审旗最东端的图克镇各族群众倍感亲切、备受鼓舞,也让派驻在各嘎查村的驻村队员们备感振奋、倍增干劲。
深夜十点,嘎查村驻村工作队的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不同的地点里却有着相似的身影,他们认真核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测算贫困户收支、拟定利益联结机制,忙碌着的三个人分别是:图呼勒岱嘎查第一书记布和、呼吉尔特村第一书记杨军、大牛地村第一书记吴晓峰,老、中、青三人信念一致,铸成图克镇驻村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
“60”后脱贫攻坚路上不当旁观者:对于一名参加工作40年的老同志来说,完全到了可以申请退居二线,减轻身上重担的年龄,但当支行领导找到布和,说明了图呼勒岱嘎查的基本情况,当地需要一名“双语”老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布和同志当即毅然表态“我服从组织安排,我愿意下到基层帮老乡一把”。虽然布和同志在金融系统工作多年,但从支行行长到驻村第一书记,身份的转变,脱贫攻坚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政策性一时间也让他感到不适应,但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之前在农业银行基层机构工作过的经历,很快就理清了驻村工作思路。布和同志以提高业务能力为目标,注重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逐户走访了解贫困户情况,测算2015年以来的家庭收支,按照“一人至少一策”的思路详定扶贫计划、坚持“造血式”扶贫,以产业项目为抓手,提升农牧民实际收入。
筹措资金推进项目落地:通过包联单位、工作队和嘎查多方协调推进,创建信用村,减轻农牧民融资成本30万元,共为嘎查引进大小项目14项,引进资金715万元,将扶贫工作做到实处,充分发挥图呼勒岱嘎查位于乌审旗“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制定和实施“图呼勒岱嘎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规划”。
调集物资保障春耕春牧:坚持战“役”与战“贫”两手抓两不误,为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控制到最小,满足春耕春牧生产物料所需,经多方联络调集20575公斤种籽、1851公斤农药、低价化肥3755吨,仅化肥一项就为农牧民平均减负6646元,化解农牧户春耕肥料急需的实际困难。
镇村联动聚集环境整治:从软硬实力两方面入手,在嘎查内推行生活垃圾“户清洁、村收集、镇转运、镇处理”的保洁模式;建立“一清一评、四级联动、五户连评”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在嘎查内营造“清清爽爽换新颜,干干净净迎小康”的良好氛围。
五年坚守扶贫一线的“80后”基层干部:1600多个日日夜夜,永远穿一双运动鞋奔波在田间地头,杨军同志用一双“铁脚板”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2015年9月,为响应全旗干部下乡驻村“推进‘四个全面’加强重点工作落实”工作要求,杨军同志毅然选择离开旗里舒适的工作环境而驻扎到基层的土壤中,而这一驻,便是将近5个年头,也成为了目前我旗“驻村工龄”最长的第一书记。
加强党建打造“战斗堡垒”:对于机关办公室出身的杨军同志来说,基层农村工作需要他及时转变工作方法,统筹规划谋发展思路,经不断的走访调研、入户谈心,他发现老百姓们普遍存在一个“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的认知观念,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强力的党支部,为此他提出发展致富能手、产业能手、创业能手进入村党支部,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上精准发力,让农牧民干有目标、学有榜样,开拓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推动党员树立创先意识,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把作用发挥出来,做扶贫脱贫的“领头羊”。
开拓思路助推集体经济:结合呼吉尔特村周边工矿企业聚集、公路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杨军同志开拓发展思路,提议并组建成立了村集体劳务公司和运输公司,在成立当年集体经济收入便突破100万元大关。同时推行集体经济5:3:1:1的分配模式,50%用于公共事业,30%村委留成,10%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10%用于鳏寡孤独、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点对点扶助,与全村农牧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全体村民缴纳医疗保险的制度从根本上切断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推行“一户一田”土地整合模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青壮年少,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土地撂荒严重,农村土地细碎化这个“痛点”问题凸显。为此,呼吉尔特村先后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以杨军同志为首的驻村干部们通过走访入户、给群众算细账等方式,逐步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同时,因势利导,大力推广“一户一田”土地整合制度,解决农村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2018年底至2019年初,整合土地近6000亩,目前已惠及包括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等困难群体430多户1100多人,平均亩产增收20%以上。“一户一田”制,通过机械化和集约化的耕种,达到“五省”“三提高”“一促进”。“五省”:省工、省力、省时、省肥、省水;“三提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值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一促进”:促进了劳动力转移,释放了更多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从产业基础的根本上巩固农民增收渠道。
勇担责任,不负韶华的“90后”贴心人:在图克镇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一群“90后”青年,他们牢记入党誓词,勇担百姓重托,把希望种进田野,用汗水浇灌大地,让一个个嘎查村村旧貌换新颜。
脚踏实地锤炼扶贫能力:“初到大牛地担任第一书记,没有经验,基层工作也没有开展过,自己心里也比较紧张......”这是团旗委派驻图克镇大牛地村第一书记吴晓峰初到村里时内心的真实写照。为了补齐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的短板,全面了解全村的发展现状,吴晓峰有效利用时间开展入户与贫困户走访,与老百姓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细致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和生产生活等情况,听取他们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生产生活方面的主要打算和诉求,一个多月下来,村里没有人不认识来扶贫的“小吴书记”。
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成山家的走访,吴晓峰了解到王成山家虽已脱贫,但仍存在农业生产用水紧缺的问题,小吴书记始终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经多方协调沟通,产业发展用井终于在王成山家地上开钻,破解了王成山家20亩耕地无水可用的难题。
巩固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大牛地村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按照“集体推动、龙头带动、产业联动”思路打造脱贫致富的新引擎,推进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大牛地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6000元,提高到如今13800元。
吴晓峰表示大牛地村在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
将全面构建“党支部+驻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合作社为销售中枢,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纳入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企业沟通对接,优先保障销售贫困户的农牧业生产的农畜产品,同时聘用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劳务输出,形成“党支部连两头”(一头连企业,一头连合作社),合作社兴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助力脱贫。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在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驻村队员们将继续发挥“吃苦耐劳”的韧劲和“勇往直前”的干劲,以蒙古马精神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使其焕发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建设靓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