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12-31 16:31:00 【字体:        

 

 


   

 

   第一篇 开启建设现代化乌审旗新征程,谱写更高质量的绿色乌审旗新篇章  1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第一节 发展成就.............................................................. 1

第二节 机遇挑战.............................................................. 6

第二章 总体要求.................................... 9

第一节 远景目标.............................................................. 9

第二节 指导思想............................................................ 10

第三节 基本原则............................................................ 11

第四节 发展定位............................................................ 12

第五节 “十四五”主要目标......................................... 14

 

第二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18

第一章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18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18

第二节 深入实施毛乌素沙地治理.................................. 18

第二章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21

第一节 加强大气污染防控............................................. 21

第二节 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 21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22

第四节 加强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处理 22

第三章 加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23

第一节 强化节能减排降碳............................................. 24

第二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25

第三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25

第四节 推进产业生态化。............................................. 26

第五节 推进生态产业化。............................................. 26

 

第三篇 强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27

第一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7

第一节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27

第二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8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8

第四节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28

第二章 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29

第一节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29

第二节 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 30

第三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30

第三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30

第一节 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 31

第二节 打造充满活力市场环境..................................... 31

第三节 打造公平公正法制环境..................................... 32

 

第四篇 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4

第一章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34

第一节 发展洁净煤开发利用产业.................................. 35

第二节 发展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 35

第三节 发展集约高效煤化工产业.................................. 35

第二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7

第一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 37

第二节 发展新材料产业................................................. 37

第三节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38

第四节 发展生物技术产业............................................. 38

第三章 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39

第一节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39

第二节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40

第三节 金融商贸............................................................ 41

第四节 康养产业............................................................ 42

第五节 商贸流通............................................................ 42

第六节 教育培训............................................................ 43

第七节 房地产业............................................................ 43

第八节 科技服务............................................................ 43

第九节 信息服务............................................................ 44

第四章 加快数字化品牌化发展....................... 44

第一节 推进数字乌审建设............................................. 44

第二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45

第三节 推进地区特色品牌化建设.................................. 45

 

第五篇 优化区域布局,融入新发展格局....................................... 47

第一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47

第一节 推进中心城区提质增效..................................... 47

第二节 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 48

第二章 优化开发区发展布局......................... 49

第一节 提高园区集聚水平............................................. 49

第二节 推进项目区优化升级......................................... 50

第三章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51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51

第二节 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51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52

第四节 提升电力保障水平............................................. 52

第五节 强化管道运输能力............................................. 53

第四章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53

第一节 扩大有效投资..................................................... 54

第二节 促进消费升级..................................................... 54

第三节 调动民营经济投资积极性.................................. 55

第五章 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55

第一节 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 55

第二节 深化与国内重点区域合作.................................. 56

 

第六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牧区现代化........................ 57

第一章 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 57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态型农牧业..................................... 57

第二节 鄂尔多斯细毛羊产业......................................... 59

第三节 优质肉牛产业..................................................... 60

第四节 生猪产业............................................................ 61

第五节 乌审马产业........................................................ 61

第六节 推动其他特色产业发展..................................... 62

第七节 完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 62

第二章 推进农村牧区现代化......................... 63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63

第二节 协调推进五大振兴............................................. 64

第三节 深化农村牧区改革............................................. 65

    第七篇 强化文化引领,提升地方发展软实力....................................... 67

第一章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7

第一节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67

第二节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8

第二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8

第一节 深化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 68

第二节 深化国家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 69

第三节 深化“书香乌审”建设..................................... 69

第三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70

第一节 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 70

第二节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70

第三节 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71

第四章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72

第一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72

第二节 培育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73

第三节 扩大特色文化产品供给..................................... 73

 

第八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75

第一章 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75

第一节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75

第二节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75

第二章 构建多层次就业服务体系..................... 76

第一节 提升就业创业规模质量..................................... 76

第二节 优化就业创业政策环境..................................... 76

第三章 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77

第一节 完善多层次教育体系......................................... 77

第二节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78

第三节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78

第四节 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79

第五节 强化教育保障能力............................................. 79

第四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79

第一节 构筑社会保险体系............................................. 79

第二节 推进社会福利事业............................................. 80

第三节 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 81

第四节 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81

第五章 全面推进健康乌审建设....................... 82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82

第二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83

第三节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83

第四节 提升妇幼保健水平............................................. 83

第五节 强化心理健康服务............................................. 84

第六节 推进“健康乌审”建设..................................... 84

第七节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84

第六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85

第一节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发展..................................... 85

第二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85

第七章 加强社会建设............................... 86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86

第二节 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 86

第三节 构建现代应急救援体系..................................... 86

第四节 促进“三治融合”发展..................................... 87

第五节 实施平安乌审建设............................................. 88

第八章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89

第一节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89

第二节 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 90

第三节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90

第四节 提升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水平.............................. 91 

    第九篇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发展各项事业............................ 93

第一章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93

第一节 推进政治建设..................................................... 93

第二节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94

第三节 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 94

第二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旗........................... 95

第一节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95

第二节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95

第三章 强化《纲要》落实的保障措施................. 96

第一节 建立完善规划体系............................................. 96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96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96

 

 


开启建设现代化乌审旗新征程,谱写更高质量的绿色乌审旗新篇章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乌审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旗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的工作目标,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风险与挑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困难,全旗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三五”期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316.9亿元,年均增长5.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27.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3.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290元和21836元,年均增长6.2%8.7%综合经济实力跃居中国西部百强旗县21名。产业结构优化趋势逐步显现,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引进宝丰4×100万吨煤制烯烃等重大项目39项,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洁林塑料2万吨重包装膜袋等22个项目建成投产。纳林河矿区总体规划获批,巴彦高勒、葫芦素、门克庆3座煤矿正式投产,纳林河二号、母杜柴登2座煤矿即将取得采矿证,白家海子、营盘壕2座煤矿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家。扎实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全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72万亩,农牧业机械化工作率达85%。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无定河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鄂尔多斯细毛羊产业联合体等一批新业态发展壮大,成功创建全国农畜产品安全示范旗。强化农畜产品品牌创建,创建国家级名优特新农畜产品9个,自治区名优特农畜产品22个。持续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成功举办鄂尔多斯第二届美丽乡村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绿色农牧业为基础,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全域旅游、现代物流为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化解政府债务30.1亿元,处置银行不良贷款7296万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96%,成立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协调处置中心,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完善。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8亿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734.6万元,349847人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全面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完成嘎鲁图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固废渣场3个、矿井水深度处理项目5个、煤矸石井下回填项目2个、危险废弃物处理厂2处,工业“三废”处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批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旗空气优良率稳定达到85%以上,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建设不断加强

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最根本的民生问题,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序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81.31万亩、草原生态建设19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9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9%,植被覆盖度达80%,“绿色乌审”治沙群体荣获自治区“北疆楷模”荣誉称号。稳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扎实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划定884.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执法监督检查,查处一批违法开垦、非法破坏草原林地问题,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四)科学优化空间布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城镇核心区功能不断完善,嘎鲁图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大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基地、疾控中心传染病应急实验楼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5G网络应用技术得到推广,农村危房全部改造完成,饮水、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标准化卫生室、便民超市实现全覆盖。浩吉铁路、通史至城川二级旅游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获评全区四好农村路示范旗县,全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168.8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471公里。城乡、园区供电能力大幅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十三五”期间累计架设高压输电线路800公里。

(五)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日趋完善,一区三园一基地+市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孵化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家、星创天地2家。科技创新机制改革成效显著,先后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个。农牧业科技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建成市级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4个,农牧业关键技术覆盖面和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积极推进登记制度改革,证照分离改革稳步推进,多证合一”“简易注销改革加快落实,全旗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18017户,较2015年增加130.5%。旗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旗本级30个部门1527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实现集中办理,办事效率明显提升。实施知识产权和商标品牌战略,全旗共有内蒙古著名商标5件、鄂尔多斯市知名商标14件、全旗有效商标注册量达921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商标侵权专项行动。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力创建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城市。

(六)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上,十三五期间累计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达167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04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第三实验小学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开展校园长竞聘工作,提高教师待遇,培养乌审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66人。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疾控中心传染病应急实验楼、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完成旗人民医院院长选聘,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通过效果评价。推进医共体发展,促进医疗资源向苏木镇、嘎查村下沉。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累计为111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免费体检,设立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13个,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为全旗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肺炎和流感疫苗,将高血压、糖尿病纳入城乡居民门诊慢病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2016年的每人每月584元和414元提高到790元和560

(七)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社会风气明显转变

全旗各族干部群众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衷心拥护、积极参与创城工作。启动实施赛马场周边改造、嘎鲁图镇生态水系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完成棚户区改造138316.6万平方米,农村牧区危房改造5600余户,新建、改建市政道路916公里,管网提升改造40公里,完成居民区巷道硬化与补修38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初步实现分类收集,设置临时摊点、夜市和季节性等便民摊点23处;累计完成农村牧区户改厕10990户,建成垃圾填埋场5处、垃圾处理厂5处、生活污水处理厂6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八)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和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领导,党委定期听取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等决策制度,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荣获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深化平安乌审建设,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建立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长效机制。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旗治安、刑事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公众安全感不断提升。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织的作用,凝聚了各方力量,汇聚了发展合力。

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为我旗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从机遇看,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现代能源、清洁能源保供能力,促进消费升级,拓展投资空间,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送电输气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自治区、市深入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加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我旗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市场空间。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旗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平稳接续、融合互动、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产业基础更加牢固,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十四五”时期将掀起新一轮项目投资建设热潮,特别是已经在能源产业、新材料、电力外送、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领域布局启动了一大批强基础、优结构、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我旗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尤为难得的是,我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砺和锻造出一大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崇尚实干的“乌审铁军”,全旗上下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乌审。从挑战看,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我旗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风险新挑战。我旗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改革与发展互动效应不明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广泛,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国有企业发展活力不足,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任务艰巨繁重;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比较滞后,信号盲区、“断头路”问题亟待解决,农村牧区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城镇低收入居民特别是部分转移进城落户人口生活比较困难,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生态仍然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水平不高,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区域协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仍需增强;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任务艰巨繁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还不够牢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仍需持续用力;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旗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要求,到2035年,乌审旗将与全市、全区、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建成生态强旗、工业强旗、农牧业强旗、文旅强旗、物流强旗,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力争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更加充分,建成“创新乌审”;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平安乌审”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实现均等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医疗、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成“幸福乌审”;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率先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成“美丽乌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建成“品质乌审”;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落实“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建设更高质量的绿色乌审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教育和引导全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更高质量的绿色乌审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牢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把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谋发展、作决策、上项目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改革创新

牢记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发展定位

紧扣现代化建设近期和远景目标,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及“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结合我旗实际,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和错位发展方向,融入新格局、塑造新优势。

黄河流域县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秉承“绿色乌审”发展理念,以毛乌素沙地治理精神为引领,优化国土生态空间布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巩固提升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果,建设区域生态强旗。

蒙陕宁“金三角”综合能源经济新高地

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目标,融入蒙陕宁能源“金三角”,以清洁、高端、高效为方向,加快煤电、甲醇、烯烃、绿氢产业发展,扩大煤基新材料和风、光、火储产业规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能源业态向多业融合拓展、能源化工产业向绿色高端延伸,打造现代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强旗。

国家西部沙地生态型现代农牧业示范区

坚持质量优农优牧、绿色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大力发展具有毛乌素沙地特色的优质、高效、绿色现代生态农牧业,走适养精养、优质优价、加工增值、品牌带动的高端农牧业发展路子,实现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牧业强旗。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发挥人类文明发祥地、红色革命根据地、传统文化传承地的资源优势,以打造“漠中胜境·绿色乌审”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红色教育、科学考古、健康养生、生态研学、工业观光、体育赛事等特色文旅项目,建设特色文旅强旗。

内蒙古“南大门”区域开放合作枢纽地

依托乌审旗在自治区“南大门”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心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等周边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以建设国家南北能源大通道—浩吉铁路、北煤南运“内陆港”、区域性物流枢纽为重点,加强与陕北地区能源化工及农牧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拓展与华中、华南等地的合作,建设区域合作强旗。

第五节 “十四五”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打造硬核成果,形成发展胜势,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融合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乡村全面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有效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向着产值超千亿的园区建设目标进军,经济总量达到500亿元以上。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园区竞争力明显提升,煤基新材料产业集聚成效明显,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产业蓬勃兴起,农牧业质量效益和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地转化率大幅提高,矿井水、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毛乌素沙地治理取得新成效,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利用型产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乌审大地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

全旗上下思改革、谋改革、抓改革的氛围更加浓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承接类改革任务有效落实,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改革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明显增强,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全面形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闲置资产有效盘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充分释放,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产业联动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城乡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发展、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同合作的新发展局面。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稳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成功蝉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地区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生活较为宽裕,教育、医疗、养老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发展,公共产品、共享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更宜居、更安全、更有序、更现代,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不断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专栏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十四五”目标

指标

属性

2025

年均

增速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

1.2

500

8.5

1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1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亿元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1

创新驱动

4

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达到上级要求

1

5

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

2

5

1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

1.6

3

1

7

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1

民生福祉

8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占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比重

%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1

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08

4

1

10

人均预期寿命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1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1

12

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66

3.18

1

13

每千人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2

0.3

1

14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1

绿色生态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2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2

17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

%

92.6

85以上

2

18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达到上级要求

2

19

森林覆盖率

%

32.9

33

2

安全保障

20

耕地保有量

亿斤

达到上级要求

1

21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达到上级要求

1

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按照可比价计算。2.指标属性中,1为预期指标,2为约束指标。


 

第一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

全面绿色转型

 

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绿色成为乌审旗最亮丽的底色、最大的财富。

第一章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林地保护制度、天然林保护制度、植被封禁保育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制度建设。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理顺生态补偿的纵向、横向权利义务关系。严守生态红线,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以生态空间管控引导构建绿色发展格局,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构建“一区四河多点”生态空间结构,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建成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模式绿色高效、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方式低碳节约、生态制度完善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第二节 深入实施毛乌素沙地治理

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建立沙地生态系统以自然恢复为主的修复机制,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确保沙地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改善。

推进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采取人工造林等措施,有效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退化林分修复、森林抚育,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继续实施森林抚育、退化草原修复、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项目,加强远沙大沙治理和饲料林建设,深入发展生态“家庭林场”,强化森林草原资源管护。到2025年,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7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科学核定载畜量,强化核查监管,防止草原退化。通过围栏封育、人工种草等配套措施,对沙化草原进行综合治理。推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继续落实落细河湖长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打造整洁、美丽、幸福河湖。启动河湖补水战略,启动实施巴汉淖尔、浩勒报吉淖尔、鳌拜淖尔等重点湖泊补水工程。到2025年,累计完成草原生态建设100万亩。

强化荒漠生态治理。通过种植灌木、播撒草种,增加植被覆盖,阻止流沙移动,固定沙丘。重点对农田、村庄、道路、河流、水库、重要设施等需重点保护的流沙易侵地段,采取生物固沙与非生物固沙等措施。探索治沙造林(碳吸收)生物质发电(碳减排)螺旋藻生产(碳捕集)“三碳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建设毛乌素沙漠治理产业化示范基地。

加强湿地保护。全面实施湿地修复、水资源保护和富营养化治理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监测,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开展内蒙古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标准提升建设,提高公园整体建设水平和示范作用。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实现遗传资源、重点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管理,推动内蒙古文贡芒哈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深入推进矿井水综合循环利用,完善支线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矿井水综合利用率。严格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科学合理划区轮牧,鼓励农牧民养殖鄂尔多斯细毛羊、草原红牛等一批生态型品种。

专栏2:生态类项目

水生态治理工程。围绕重点水域,落实生态发展理念,重点做好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和输水管线、输水渠建设工程。

森林生态保护工程。重点通过森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及人工更新有效提升森林质量。依托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通过灌木种植、工程固沙,有效推进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通过公益林建设与公益林管护等措施全面保护森林资源。

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依托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改良草地,建设储草棚、棚圈、青贮窖。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在内蒙古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为主的重点湿地分布区内,开展湿地补水、水生植被恢复、水位调控、富营养化治理等建设;开展湿地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体系建设。对现有湖泊湿地开展摸底调查,进行全面保护。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完成毛乌素沙地柏自然保护区与内蒙古文贡芒哈国家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地整合工作。加强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区资源普查,构建动态监测监管平台。

第二章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环境突出问题,重点开展治水、治矿、治排行动。继续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和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区域环境联防联控,强化源头防控,健全环境保护监测预警、责任追溯等制度,提升区域污染防治的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

第一节 加强大气污染防控

推进燃煤工业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确保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锅炉和机组稳定达标排放。采用在线监控等措施,确保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建立健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加强排放管控,提高精准治理水平。推进燃煤综合整治,加快城镇集中供热管网建设,淘汰管网覆盖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支持采用清洁能源方式解决燃煤散烧的问题。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

第二节 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城区及各苏木镇集中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水源地管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开展地下水水质检测。加强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等区域防渗处理。加强天然气开发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建立园区企业间联动协作机制,提升污水处理专业化水平,做到园区污染水零排放。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完善城市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再生水回收利用率达到65%以上。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控,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做好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控,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提升土壤污染监控管理水平。

专栏3环境污染防治

蓝天工程。围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业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镇区道路机械化清扫、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效减少重点污染源和全社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

碧水工程。重点围绕矿井水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业污废水处理利用,提高水资源综合治理能力和利用水平。

净土工程。重点围绕矿山治理、面源污染、废弃物排放等方面,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污染土地修复

第四节 加强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处理

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环境质量巩固提升。针对矿井水、煤矸石、工业废渣、钻井岩屑等环保突出问题,提早谋划处置和综合利用工作。矿井水方面,继续推进矿井水深度处理,完善既有矿井水处理设施,新建煤矿全部配套建设深度处理设施,确保矿井水都能深度处理。通过联调联供、统筹利用,提高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矿井水优先用于化工项目生产、生态补水、城市水系等领域。煤矸石方面,通过全面实施矸石井下回填工程,培育矸石发电、矸石制建筑材料等项目,引进尾矿提取等技术,减少外排量,提高综合利用率。废渣方面,加大锅炉节能改造力度,通过引进环保企业对气化渣进行集中治理,切实减少排放量,提高回收利用率。同时,统筹抓好煤矿采空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牧区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工作,切实巩固提升环境质量。到2025年,采煤沉陷区治理率达到80%以上,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

专栏4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处理

垃圾分类处置、再利用工程。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投入,加强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和建筑垃圾再利用,完善垃圾转运体系。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加强煤矸石、钻井岩屑和工业废渣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处理,开展砖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

矿井水综合利用工程。统筹矿井水资源,完善储水设施,建设矿井水水系连通工程,提高矿井水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章 加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产业间、园区间循环式布局,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通过优先发展煤基多联产、鼓励采用节水型技术、企业集聚式的土地集约、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废水循环体系、能量回收体系等途径,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培育循环型企业和清洁生产企业,重点打造和形成“煤、天然气→电→化→冶→材”循环经济重要链条,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强煤炭等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和化工废渣、尾矿等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一节 强化节能减排降碳

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和用能项目源头管控,促进能源合理利用,严控能耗总量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节能改造,鼓励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建筑工业化等建设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鼓励公共机构应用智能控制、高效采暖、高效空调、高效照明等节能新技术。创新改进节能管理方式,加强节能减排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固定资产项目节能审查约束,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审查,加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实施能耗预算管理,坚持用能预算供给和支出平衡,控制高耗能行业产业规模,淘汰化解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加快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健全节能失信行为记录和认定,探索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制度。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确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任务,加强能源、工业、农业、土地利用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温室气体排放治理,开展重点单位碳排放核查,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完成上级下达的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

第二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建立健全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推行各行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应用煤矸石生态修复、井下回填,提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加快推进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制度,建设城乡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废旧物品回收和循环利用。

第三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生态文明市场化运行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保障能力,完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友好型社区、牧区、村镇。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加快建立符合旗域特色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广使用绿色产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

第四节 推进产业生态化

大力推进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着力打造全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通过发展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产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和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五节 推进生态产业化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高效化要求,推动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积极提升经济价值,通过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让生态既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又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积极提升社会价值,推动生态产业与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相结合,为群众提供健康的振兴路径、健康的生存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价值取向。积极提升旅游价值,把生态产业建成养生、养心、养眼、养神的健康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增长。


 

 

第三篇 强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更好应对风险挑战,有效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难题,发挥改革创新对拉动经济增长、推进结构优化、促进动力转换的乘数效应,形成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一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围绕全旗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实施科技创新发展重大战略,增强科技创新对旗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支撑。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技改和新技术引进力度,促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形成。

第一节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构筑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加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在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领域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和试验示范项目。引导入园企业设立研发资金。到2025年,重点企业全部组建科研团队。

第二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突出需求导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科技、文化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服务机制,加快造就一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回乡创业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推动各类人才与产业发展、创新引领有机衔接。大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合作,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科研人才带项目、科研成果在我旗开展创新活动或创办领办企业,形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队伍。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政策体系、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和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集中政策资源给予重点支持。提升开发区创新服务能力,精准化服务企业。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大科普力度,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四节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健全市场激励创新创业机制,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支持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优化科技项目组织方式,探索科技攻关“揭榜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积极引进外部创新资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科技创新。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人才,引进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创新科技企业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信息供需精准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章 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以深化改革增动力、释活力、激潜力,全面落实土地、人才、金融、产权等领域改革措施,构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以新供给促进新消费。

第一节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创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促进要素畅通高效循环、自主有序流动、高效公平配置。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产业、优势企业、核心主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集中,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工业用地保障,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高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用好各类产业基金,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

第二节 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

完善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电力多边交易,探索供电企业与园区整体打包优惠供电或直供电模式,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和履职方式,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改革,构建综合监督体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履行好“管资”“管人”“管事”有机结合的三重职能,不断提升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以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为抓手,打造精干高效集团公司,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着力培植国投、交投、城投、文投、水投“五大集团公司”,打造乌审经济新引擎。

第三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谋划推动“十四五”时期改革重点任务,以关键性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松绑提速,促进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第一节 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

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旗区、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精简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实现由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转变,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深化“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推动“掌上办”,加快建立全旗统一的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强化电子证照互认共享、电子印章互认互信等基础支撑,打通各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实现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和“一证(照)通”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理”,推动“综合窗口”改革全覆盖。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提高项目代办服务质量,培育专业的项目前期手续代办、跑腿团队,探索开展项目专员全流程前期手续代办业务,巩固和深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改革,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化改革。

第二节 打造充满活力市场环境

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企业家和社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推动政企沟通交流常态化,加强对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营商环境评估,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提升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纳税、用水用电用暖等指标便利度,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加强工业“标准地”建设,实现“拿地即开工”。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现行政府定价涉企经营性收费项目只减不增、标准只降不升,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第三节 打造公平公正法制环境

推动市场竞争公平化、营商环境法制化,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享受同等待遇。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单。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实现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修改或废止各种僵化、不合时宜的制度规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方位提升市场竞争开放度,深化简政放权“减法”规则,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推进各项审批与服务职能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实现“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推进政务信息数据共享,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保障要素供给。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明确招商引资方向,重点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配套空间大、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延链补链项目。


 

第四篇 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产业层面看,高质量发展是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乌审旗要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强、新兴产业可接续、配套产业完善的产业新体系。通过两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做大做强能源和化工两大主导产业;按照市场原则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技术进步为依托,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服务工业发展为目标,努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安全环保等配套产业。

第一章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开发区依托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和地处蒙陕宁能源“金三角”的区位优势,围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及其下游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和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着力构建“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产业”两大主导产业板块,积极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三大产业板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形成以煤为原料的煤基基础化学品产业链群,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清洁能源产业链群,以甲醇为中间原料的精细化工产业链群,以烯烃为原料的新材料产业链群,以合成氨为原料的尿素深加工产业链群,以气化渣、粉煤灰和矸石为原料的新型建材产业链群等六大产业链。

第一节 发展洁净煤开发利用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煤炭“绿色化建设、智能化生产、高品质供给、清洁化利用”,加快煤炭资源勘探进度,扩大煤炭生产规模,提高煤炭生产水平,优化煤炭生产和供给结构,创新开采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效率,推广使用“填充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发展高精度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鼓励井下选煤厂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纳林柴登矿区规划建设,推动白家海子、梅林庙、陶忽图等井田有序开发,努力将我旗打造成为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力争“十四五”末煤炭产达到5000万吨。

第二节 发展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

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围绕自治区建设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战略目标和鄂尔多斯市打造国家清洁能源输出主力基地的战略目标,稳定常规天然气开采,开展致密气试点,推动致密气开发由多井低产向少井高产转变,加强储能建设,实现天然气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扩大天然气开发、净化、处理、外送规模,积极发展天然气当地转化利用,发展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增效天然气、天然气提氦、天然气化工等下游产品,构建天然气深度开发产业链。常规天然气年产量保持在150亿立方米左右,净化处理能力205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年产量达到150万吨。

第三节 发展集约高效煤化工产业

围绕扩规模、延链条、提效益、树品牌,推进煤化工产业集约高效发展。重点发展高端烯烃产品链,重点实施宝丰、中天合创三期烯烃示范项目,建设全国煤制烯烃集聚区。优先发展甲醇产业价值链,推动甲醇、烯烃向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橡胶树脂等高端精细化学品方向延伸。鼓励发展合成氨/尿素下游产业链,实施尿素、醋酸、三聚氰胺、ABS树脂延链项目,推动产品向精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造高端煤基化工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盐碱煤基多联产产业链,推动煤化工与碱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产业联动耦合发展。实施煤化工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上下游相互衔接配套发展,提高产品价值、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努力将我旗打造为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2025年,化工产品年产量达到1300万吨,其中甲醇产量达到300万吨,烯烃产量达到530万吨,尿素产量达到255万吨,其他化工产品215万吨。

专栏5:现代能源经济重点建设工程

煤炭清洁化利用工程。以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有序释放煤炭产能,加强新开采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与升级,提高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重点推动白家海子煤矿及选煤厂、梅林庙煤矿及选煤厂、陶忽图煤矿及选煤厂等项目。

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统筹兼顾稳产增产,以苏里格和大牛地天然气气田为重点,积极发展天然气开采净化和液化技术,推进煤层气采煤采气一体化,鼓励多气共采。

煤化工高质量发展工程。依托乌审旗煤化工产业产能优势,将现有的基础化工产品、初级产品转化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重点推动宝丰烯烃、中天合创三期等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第二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体现特色、多元发展”的要求,发展以新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新型材料产业发展领域,延伸新型材料产业链条,促进新材料企业向精深加工转变,使新材料产业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第一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

科学布局风光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燃料产业重点发展光伏、风电、氢能、氦能、生物质能。鼓励在土地资源利用较低的煤矿采空区和沉陷区、盐碱地、荒漠化土地开展各类“光伏+”应用工程,支持中石化、国家能源、中广核等光伏、风力发电项目落地实施,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为契机,重点支持中石化、新能源制氢、煤化工补氢、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开展治沙造林(碳吸收)—生物质发电(碳减排)—螺旋藻生产(碳捕集)三碳循环示范,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可行的路径。发展微电网改革试点工作,形成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体系。2025年,光伏发电规模达到160万千瓦,风力发电规模达到20万千瓦。

第二节 发展新材料产业

积极发展以煤基新材料和硅基新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材料企业向精深加工转变,使新材料产业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实施煤制聚乙烯、聚丙烯等高端聚烯烃材料,发展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品、高性能复合材料。开展以风积沙为原料生产特性玻璃、功能陶瓷、微晶玻璃、玻璃纤维等新材料应用,研发风积沙用于生产航空、航天(航天器材涂层)、电子(高端电子器件)、医药、化工、国防(高能固体燃料)和稀有贵金属等领域的新材料。探索煤制石墨烯、碳材料、纳米材料等新领域,打造有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努力将我旗打造成为内蒙古西部新材料产业基地。

第三节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围绕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三大领域,依托煤渣、矸石等固体废弃物,把握节能环保建筑趋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建筑业和绿色建筑装饰材料产业。加强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打造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围绕煤炭、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循环化改造,重点发展高效工业锅炉、高效节能电机、低温余热发电锅炉等节能技术装备及服务;推广烟气脱硫脱硝、防尘除尘技术装备、净化装备及服务;加快发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集成式污水处理等产业;发展烟气余热回收服务、烟气中低温脱硝、污染物检测、高危固废处理、环境技术咨询与工程服务、节能环保工程的开发设计和设施运营业务等节能环保服务。

第四节 发展生物技术产业

发挥地区生物资源、关联产业和应用市场优势,积极培育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育种、中药、高端生物食品、特色生物医药、健康养生、生物化学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绿色工业制造、工业环境治理、盐碱地改良和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建设生物技术与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在生物经济先期发展中积极探索新的生物科技与产业发展路径。

第三章 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为地区特色产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信息技术、会议展览、电子商务、经纪代理、管理咨询、科技服务、人事代理、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环保服务、商务法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把握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特征,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升级为导向,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精细化和高品质化转变,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

第一节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发挥乌审旗资源、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产业空间格局,打造现代能源服务集群,构建嘎鲁图现代综合物流园和浩勒报吉综合物流港、纳林河综合物流港、大牛地煤炭物流港的“一核三节点”物流网络。依托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和大数据入,探索挂牌成立能源化工交易中心,设立期货交割库,建设北煤南运“内陆港”。围绕浩吉铁路大动脉,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提升区域物流支撑体系服务能力。加强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重点产业供应链,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融合,形成涵盖煤炭、化工、建材、装备、冷链等方面的专业生产性物流体系。完善货运服务网络,合理布局城镇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打造内蒙古西部现代物流基地

第二节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树立全域旅游和绿色发展理念,突出黄河华夏文明、草原生态观光、大漠风情体验、传统特色文化四大文化旅游主题,打造“漠中胜境·绿色乌审”国际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做好第一党小组、乌审工委等革命遗址保护修复,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启动建设历史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集中展示革命历史文物,改造提升红色教育基地和以乌审召为中心的绿色文化体验基地,打造“绿色乌审·红色传承”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建成陕蒙宁红色文化重要节点,主动融入陕甘宁红色旅游圈。依托萨拉乌苏古人类遗址,推进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萨拉乌苏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打造考古体验棚、王氏水牛发现地及木栈道等文化旅游节点,推进萨拉乌苏5A级景区创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申报工作。推动巴音淖尔草原、文贡芒哈和布日都沙漠等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办好民风民俗旅游风情节等旅游活动,开发科学考察游、民俗体验游、乡村自驾游及健康养生、生态研学、工业观光、体育赛事等特色文旅项目、精品线路。到2025年,累计接待游客总量突破8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40亿元,创建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

专栏6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工程

健康文化工程。牢固确立和落实先进文化发展理念,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促进作用,调动全旗各行各业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努力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相互促进的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绿色乌审。

文旅产品开发工程。重点培育开发萨拉乌苏、察罕苏力德等A级景区若干个,房车露营地、农牧家乐等若干个,开发2-3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要分类归类全旗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创意开发特色饮食、特色工艺品、金银玉器加工、特色服饰、旅游小商品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

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加大全旗文物资源挖掘利用工作,围绕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打造工作,重点完成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及世界双遗产申报工作。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文物的线索摸排、文物征集等工作,筹建乌审旗革命历史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重点挖掘鄂尔多斯婚礼、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展示弘扬工作,筹建鄂尔多斯婚礼博物馆,并继续提升改造鄂尔多斯民歌博物馆,同时,要着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文字等资料的搜集整理等工作。要发挥乌审旗自治区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示范作用,重点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传习所、综合马文化活动场地等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场所,推动鄂尔多斯市牧业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文艺精品研创工程。组织乌兰牧骑、马头琴交响乐团及民间协会和文艺爱好者,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编创文艺剧目等,出版发行《乌审文化大全系列丛书》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

文旅市场阳光工程。净化全旗文化旅游市场环境,突出“保护未成年人”主题,积极开展“扫黄打非”等专项工作,筹建全旗文化旅游市场网络监控平台。

第三节 金融商贸

有序发展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大型成套能源化工装备、专用物流车辆等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提升金融业对外服务能力。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和金融安全防护。

第四节 康养产业

利用绿色乌审品牌优势,按照国家大健康布局,引进融合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要素的产业项目,大力开发建设康养小镇,打造内蒙古健康养生福地、全国养生度假示范基地。在现有康体运动项目基础上,开发休闲度假旅游,支持发展体育旅游;深入挖掘草原文化,创建国家传统特色村寨建设,将传统体育运动融入到重点景区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利用现有疗养资源开发养生度假旅游,深入挖掘中医文化,将中医养生体验融入到重点景区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强主要旅游景区(点)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第五节 商贸流通

适应商贸流通发展的新趋向和城乡居民需求的新变化。发展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演艺、住宿、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培育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为引领,农村牧区商品流通为支柱,农村牧区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展销中心为节点的物流商贸体系。推进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相互依托、相互借力转变。发展传统特色餐饮,完善美食街、特色餐馆等餐饮设施。积极推动餐饮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第六节 教育培训

依托我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利用现有的萨拉乌苏、乌审召教学场地和设施,在东部和西部各打造一个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东部教学点以乌审召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阵地,结合乌审召嘎查生态教育基地等周边资源开展研学实践。西部教学点以萨拉乌苏生态教育基地(或巴图湾)为阵地,融入城川民族学院教育基地,结合谷家湾党小组旧址、旗委办公旧址、大石砭庙交通站旧址等周边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打造我旗红色教育培训品牌。

第七节 房地产业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实施租购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居民住房需求,推进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转型,积极引导居民住房消费,推行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新产品运用,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八节 科技服务

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重点发展面向域内主要产品的分析、测试、检验、认证等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参与现代煤化工产品检验检测标准的制定。培育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完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农牧业科技咨询服务。

第九节 信息服务

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面向工业行业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加强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拓宽“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并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以煤炭物流、大宗工业产品物流为基础,耦合物流、能源、制造等业态,包含信用管理、智能调度、门户服务、物流金融等功能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第四章 加快数字化品牌化发展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领域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实需要,高度关注数字技术的最新突破,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城市等相关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和应用。

第一节 推进数字乌审建设

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推动数字乌审发展,将数字乌审作为全旗智慧城市总框架、总平台,结合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领域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实需要,加快电子政务云建设以及新一代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城市等相关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和应用。在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生活服务等民生领域以及智慧公检法建设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智能平台,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接入智慧政务、智慧治理和智慧乡村等各类应用体系,打造全方位保障性服务,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顺应时代潮流,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等数字化产业,加强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园区、数字社会建设,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智慧农牧业、智慧服务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数字赋能水平,让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更智能、更便捷、更优质。

第三节 推进地区特色品牌化建设

坚持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在推动品牌裂变上做文章、下功夫。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加大“三品一标”创建和农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培育“生态毛乌素”区域公共品牌,注重农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塑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形象。依托“漠中胜境·绿色乌审”旅游品牌形象,打响“萨拉乌苏”“毛乌素沙地”“红色革命”等文化品牌,擦亮全域旅游新名片。以优化营商环境、追求卓越服务为宗旨,打造“乌审服务”政务服务品牌,走出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发展之路,铸就更多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百年老店

 


 

第五篇 优化区域布局,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全域统筹,实施分区指导,打造以图克和纳林河为东西两翼的千万吨级精细化工产业示范引领区,建设沿无定河流域(无定河镇、苏力德苏木)百公里农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先导区,构建以嘎鲁图镇、图克镇为“双核”的商贸物流集聚区,打造以乌兰陶勒盖镇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以乌审召镇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区,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全域美丽的“五区联动、三产融合”区域差异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第一节 推进中心城区提质增效

强化嘎鲁图镇中心城区在旗域的中心地位和作用。集中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少、体量小,辐射带动全旗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以推进重大项目、重大产业为抓手,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镇服务业和镇郊现代农牧业,加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产城有机融合,加快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完善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中心城区现代化水平和人口及产业承载能力,高质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内涵。规划建设马头琴文化特色小镇和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等城市意象工程,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完善道路管网、公园绿地、景观水系、健身步道、停车泊位、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基础配套建设,提升城区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建筑立面和公共标识标牌标线,加强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打造15分钟“生活圈”“健身圈”。巩固文明城市创城成果,用绣花功夫精细管理城市,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做活城镇夜间经济,促进产城融合,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完善提升其他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集中居民点使用率,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

第二节 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原则,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完善镇区规划,有序推进小城镇发展。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镇产业竞争力和人口吸引力,引导各城镇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镇际经济合作模式,推动美丽城镇建设,塑造城镇生态风貌,打造特色草原名镇。着力打造图克经济产业发展重镇,乌兰陶勒盖生产性服务业重镇、乌审召生态产业重镇,无定河化工产业重镇,河南自治区级商品粮基地,苏力德绿色农牧业重镇。

第二章 优化开发区发展布局

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壮大规模、优化结构为主线,全面优化开发区转型升级,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提升开发区整体质效。

第一节 提高园区集聚水平

以打造“产值超千亿元产业园区”为导向,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向导,打造“生态型、创新型、智慧型”园区,明确园区发展定位,细化园区产业布局,形成产业差异互补、要素集聚共享的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在图克工业项目区重点发展煤基能源、煤制化学品,在纳林河项目区重点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碱化工循环融合发展的盐碱煤基多联产循环经济,在乌审召化工项目区重点发展以工程塑料、天然气化工为龙头的低碳循环经济,在乌兰陶勒盖项目区重点围绕硅基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及新能源、工业配套服务中心,积极发展风积沙选矿及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机械维修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等工业配套产业。加强科技研发及创新、小微企业集聚、企业信息化管理等平台功能化建设,增强产业吸引能力和项目区承载能力,把项目区打造成为全旗特色产业聚集发展的主要平台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

在乌审旗东部打造国家级烯烃产业集聚区,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级园区发展规模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型、节约型、智慧型、创新型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定位精准、链条完整、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特色新兴产业三大配套产业。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和深度加工、精细发展。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三废”综合利用,建设“生态园林式”园区。推进智慧系统和智慧平台建设,所有企业完成数字化和智慧化改造,建成国家级智慧园区。

在乌审旗西部推动煤化工、盐碱化工循环融合发展为重点,构建煤化工、盐化工、碱化工循环融合发展的盐碱煤基多联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强与陕北能源基地间的产业合作,探索跨区域联合开发机制,打造区域大循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盐碱煤基多联产循环经济和煤炭清洁转化、精制甲醇,优质化肥、新型建材,把纳林河项目区建成为国家级盐碱煤基多联产循环融合示范基地、自治区重要的跨区域联合开发创新经济体、自治区重要的洁净煤生产加工基地。

第二节 推进项目区优化升级

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壮大规模、优化结构为主线,推进苏里格经济开发区和纳林河项目区有效整合、关联互动、协同发展,加强能源产业、煤化工产业及关联产业的优化升级。推进开发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升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建成区域性高水平现代化示范产业园区。

第三章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围绕发展体系,加强以交通、水利、电力、能源、通讯、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系统、互济共享的能源管网系统、功能配套的公共设施系统、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网络系统,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抓住5G网络建设的良好契机,重点实施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电子政务工程和光纤宽带、移动宽带网络升级应用。提升宽带网络覆盖能力,扩容升级骨干网和本地城镇传输网络,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和网间互通能力。完善开发区、重点产业领域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速实现无线通讯信号全覆盖。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镇设施运行管理,提升城镇管理品质。

第二节 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以“提等升级、完善路网、增加密度、打通出口”为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路网投资力度,构建以高等级公路为主体、农村公路为基础、通用航空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结构。重点推进出省通道和高等级断头路打通、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通用机场建设打造苏木镇、开发区通旗政府“半小时”交通圈,相邻旗县一小时交通圈。构建以浩吉、东乌、新上铁路为骨架、集运站铁路专用线为脉络的货运交通网络。实现化工产品、煤炭等大宗货物外运顺畅。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进一步理清水资源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开展疏干水、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多水源互济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开展节水灌溉和水权转让,发展低耗水、低耗能、高效益项目。实施河湖长制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节 提升电力保障水平

坚持电源电网协调发展,以用电需求为导向,以可靠性为目标,以效益为中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统筹电网发展。着重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升级改造,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提高电网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五节 强化管道运输能力

适应天然气资源开发,完善区域内油气管网。鼓励油气管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统筹利用天然气、煤制气等多种气源,加快跨区域管道建设,加强支线管道建设,逐步构建一体化天然气管网。

专栏7综合交通运输建设工程

公路重点建设工程。包括骨干公路:准格尔至银川地方高速公路乌审旗段国道242线嘎鲁图至补浪河、省道215线通史至海则畔、317线陶利至昂素项目,新建省道215线胜利至科研、省道317线横山至通史公路、S317鄂尔多斯-陕西横山出口、S226鄂尔多斯-陕西小壕图出口公路。旅游公路:阿都刀海至三岔河旅游公路、萨拉乌苏南北岸旅游公路、胜利至甘霖乌素旅游公路、巴音淖尔环湖旅游公路、陶利马兰花植物园旅游公路、乌都社布寨淖尔通社公路以及农村公路网。

铁路重点建设工程。紧抓自治区铁路大发展的战略契机,大力推进铁路“增程、提速”,重点实施新上海庙—嘎鲁图—新街—红进塔—朔州铁路和乌审旗至榆林、鄂托克前旗至乌审旗铁路干线,国能申通纳林河铁路专用线和集运站、浩北铁路集运线、博大实地专用线、锦泰园铁路专用线、宝丰能源烯烃项目铁路专用线等重点项目。

物流集运枢纽工程。整合区域煤炭和化工产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打造集约、高效、清洁、低碳物流节点,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重点实施纳林河集运站综合物流园和陶利庙南集运站、乌审召集运站、阿如柴达木集运站等重点项目。

乌审旗通用机场工程。以鄂尔多斯市建设西部大航空枢纽中心为依托,开工建设乌审旗通用机场。

 

第四章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适应内循环新格局形成的市场变化趋向,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强化消费需求对域内产业产品的拉动。

第一节 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牧业、农村牧区、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生态环保、乡村振兴、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关键领域抓好投资,启动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二节 促进消费升级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公共消费。推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良好消费环境。

第三节 调动民营经济投资积极性

推动市场经济改革,落实简政放权政策,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消除隐性壁垒,保护民营企业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交通运输、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第五章 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根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依托乌审旗特色资源、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吸引国内外更多资源要素聚集,促进乌审旗与周边区域实现资源对接、产业对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

深度融入呼包鄂榆协同发展,发挥乌审旗在呼包鄂榆城市群的中心区位优势,加强与陕北及周边地区合作,着力推动乌审旗与呼包鄂榆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协同开放、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一体化,结成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借助呼包鄂榆城市群平台,在更广范围集聚要素资源,深度参与呼包鄂榆产业体系分工合作,支持重点企业在呼包鄂榆协同发展中与有关地区企业共建产业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体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地域产业分工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深化与国内重点区域合作

统筹国内与国际、地方与区域,依托乌审旗特色资源、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条件,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区域合作。支持企业和产业“走出去”开展对外合作,吸引国内外更多资源要素聚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六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牧区现代化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为目标,推进域内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牧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实现农牧业提质增效、农村牧区文明进步、农牧民增收致富,为谱写乌审旗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乌审旗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章 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

依托农牧业基础优势,构建生态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态型农牧业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依托农牧业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强农、品牌富农建设,建立以种促养、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模式,壮大完善以鄂尔多斯细毛羊、肉牛、生猪三大产业为核心的农牧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完善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农牧业科技化、智慧化、智能化和适度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和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推行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适度压缩高耗水作物播种面积,加大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应用,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食用油原料生产,建设油料生产基地。加大优质、抗病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落实农药、化肥和农膜减量行动,支持利用灌木平茬和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资源,发展有机肥料和生物质粒料。到202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5万亩,高标准农田达到27万亩,节水灌溉达到4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5.2亿斤。

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科学核定草场载畜量,合理规划建设高产饲料地、网围栏,杜绝过载放牧。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养殖大户,鼓励更大范围、更多形式的农牧业合作经济。加大对养殖业支持力度,引导农牧民扩大优质牧草和青饲料种植面积,提高管理水平、转变饲养方式,提高养殖业质量和效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区域农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及流通市场。在草产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地区,加强天然草原生态保护,在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实施粮改饲,支持发展舍饲养殖,加快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到2025年,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头数达到240万头只。

专栏8:农牧业产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通过土地整合、流转,实施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滴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提升、机电井配套设施、智能计量系统、水肥一体机等工程设备。

高效饲草料种植工程。合理布局种植结构,优化农经饲结构,扩大紫花苜蓿、青储玉米、燕麦种植面积,提高饲草料保障能力。

农牧业产业化工程。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开展产业化联合体试点6处。扶持农机合作社8家,耕地修复治理深翻耕项目1万亩,由合作社牵头探索玉米籽粒收割5万亩。选择1-2个示范嘎查,从生产经营制度创新等方面推进试点建设。

智慧农牧业创建工程。以无定河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试点,推进全旗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智慧农业项目1万亩。

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工程。开展智慧农业物联网建设项目,扶持奶牛示范牧场及养殖场140户,奶制品小作坊5个、奶制品加工企业3家,扶持专业合作社5个。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改变传统灌溉模式,积极扩大节水技术应用,重点在无定河镇小石砭村一、三、四、八社实施4000亩滴灌项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五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00亩,露地蔬菜面积稳定在1.5万亩。

启动实施农业现代化试点项目。选择条件较为完善,地块500亩左右的耕地开展农业现代化试点工作。

第二节 鄂尔多斯细毛羊产业

按照保群、提质、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创建标准化生产体系,争取国家细毛羊试点研究,建立国家首套细毛羊产业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完善中国鄂尔多斯细毛羊研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鄂尔多斯细毛羊优质细型新品系、高繁新品系;推进鄂尔多斯细毛羊研究基地项目落地实施。增加养殖设施、种公羊购买补贴,提升细毛羊发展活力。开展细毛羊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养殖。实施草原畜牧业示范户改造升级,发展家庭牧场“体验式”旅游,促进规模养殖向家庭牧场转变。

专栏9鄂尔多斯细毛羊产业

鄂尔多斯细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通过鄂尔多斯细毛羊羊毛品质鉴定,引进种公羊、推广高效繁殖技术等措施,扶持壮大羊肉、羊毛加工龙头企业,争取到2024年,打造28个鄂尔多斯细毛羊示范嘎查,培育优质种公羊7500只,完善60000只细毛羊鉴定,推广细毛羊高效繁殖技术,扶持28个标准化牧场和羊肉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启动洗毛厂建设项目。

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大户培育工程。通过培育养殖大户,辐射带动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重点在嘎鲁图镇培育80户养殖规模在每户300只以上细毛羊养殖大户。

第三节 优质肉牛产业

坚持绿色、高端发展理念,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养殖模式。开展优质肉牛新品种培育、冷配技术推广,推广安格斯肉牛、草原和牛养殖品种,提高乌审草原红牛保种改良和提质增效,探索建立“小区域、大基地”养殖模式。

专栏10优质肉牛产业

乌审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培育存栏100头、50头养殖示范户共34户。通过核心养殖示范区及示范户打造,每年1万头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增加到15万头,逐步实现从饲养管理到屠宰、精细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进口优质安格斯基础母牛1000头。

规模肉牛养殖培育工程。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重点在无定河镇培育年出栏量5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带动周边发展肉牛养殖。

第四节 生猪产业

优化生猪区域布局,发展生猪绿色养殖,鼓励苜蓿养猪,改善猪肉品质,提升“皇香”牌猪肉知名度。加快生猪生产,在生猪养殖核心区域启动实施生猪养殖“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提升抵御市场风险基础能力。

专栏11生猪产业

生猪提质增效工程。发挥乌兰陶勒盖镇“皇香”生猪品牌效益,实施以生猪为主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完善生猪供种、养殖、屠宰、加工“一条龙”产业链。重点建设“皇香”生猪育肥园、育肥基地2个集体经济项目、红旗村“皇香”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前进村“皇香”育肥园猪场二期工项目2-3

万头生猪养殖工程。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无定河发展年出栏1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第五节 乌审马产业

加强乌审马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展乌审马保种基础研究,创新饲养管理模式,强化马商品开发流通。开展以马文化为核心的竞技赛马、马术表演、马文化体验等文旅新业态,培育潜在经济增长点。

专栏12马产业

乌审马文化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培育能力50匹以上乌审马保种场l处,10户以上马产业保护大户,配备完善马产业相关保护设施。

乌审马文化产业化培育工程。重点实施“乌笋吉绕”乌审走马文化之乡创建工程。在乌审旗境内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审走马保护利用项目,建设一处马文化产业综合实践基地,弘扬马文化,开展马产业。

第六节 推动其他特色产业发展

依托域内生态绿色的水质优势,发展鱼、禽、蟹池塘标准化养殖、自然水面仿生态养殖。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田间服务,扩展销售渠道,推广新优特品种和经济作物种植。培育农牧业+旅游观光产业新模式,促进养殖、种植、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博然祥和源、天牧皮毛等域内农牧业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产品。建设乌审旗区域公共农畜产品品牌,构筑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嘎鲁图菜篮子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旗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新增25个以上,全国名特优新产品认证新增10个,自治区名优特农畜产品新增10个;主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第七节 完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

要把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特殊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在更大经济区域空间整合资源要素,突出解决农畜产品加工业产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规模效益不高等问题,不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防止能源重化工业独大、产业结构失衡、城乡经济脱节,有效控制经济发展风险。发挥全旗农牧业产业优势,以优质细毛羊、肉牛、生猪养殖和特色杂粮、蔬菜、水果种植为基础,发展以肉类、乳品、粮食深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加工产业,全面提高农牧业精深加工水平,实现特色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走绿色化、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建设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第二章 推进农村牧区现代化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建设,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保障。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有害生物防治,推动森林质量提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用地和低效建设用地整理以及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升各类重要保护地保护管理能力。建立完善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林地保护制度、天然林保护制度、植被封禁保育制度。探索构建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牧区道路建设,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农村牧区客运服务体系,实现建制村全部通客车。

第二节 协调推进五大振兴

一是实施产业振兴。围绕“农牧业强、农牧民富、农牧区美”这个目标,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绿色、精品、高端产业特色,重点推进鄂尔多斯细毛羊、肉牛、生猪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农田、瓜果蔬菜基地建设。统筹推进乌审马保种选育和商业应用、饲草料基地建设、青贮玉米和饲用玉米种植,完善棚圈、储草设施、农业机械等设施设备。培育康、养、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农牧业新业态。重点构建“一核”“三区”“多点”的产业布局。

二是实施生态振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开展国土绿化,实施京津风沙源、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牧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高农村牧区人居环境质量。建立生活垃圾和污水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垃圾分类和填埋、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规范畜禽养殖,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推广可降解生物农膜使用,降低地膜对耕地和环境的污染。加强水源地保护力度,推进域内水体综合治理。应用北斗卫星、互联网、云平台等新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开展森林抚育平茬灌木100万亩和退化林分改造50万亩。将森林和草原火灾发生率分别控制在0.5‰和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

三是实施文化振兴。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振兴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为目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完成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提升“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25年,完成全旗6个苏木镇、61个嘎查村、12个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更新,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保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是实施组织振兴。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区域化、智慧化为路径,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带领农牧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开展扫黑除恶、建设美丽乡村、落实“3+1”互助共建,推动农村牧区全面进步。

五是实施人才振兴。坚持“重实用、重示范、重创业”的原则,以推进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和开发农村牧区实用人才为核心,培养现代农牧业管理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生产经营一线人才。完善制度创新,加强政策保障,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构建覆盖范围广、形式多样、运作规范,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体系。到2025年,全旗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牧民总量达到1000人以上,建成基层创新创业基地6处。

第三节 深化农村牧区改革

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村牧区土地“三权”改革,推广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经营模式,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农村牧区产权交易中心、苏木镇产权交易服务站。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放活集体林地生产经营自主权,建立公益林动态管理机制,鼓励公益林科学经营。


 

 

第七篇 强化文化引领,提升地方发展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文化,在发展中保护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草原文化创新发展,实施文化强旗。

第一章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开展“中国梦”主题活动,倡导科学、进步、健康的幸福观,不断增强广大农牧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加强毛乌素沙地治理、绿色乌审精神、北疆楷模等宣传,打造外宣品牌,做强文化旅游,力争发出最好、最美的乌审声音,讲好乌审故事。

第二节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发布制度,打破公共信用信息壁垒,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联动机制,完善失信救济途径,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各界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 深化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

从深化普及推广、强化实践养成、注重示范引领、实施文化培育等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面铺开,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社区(小区)、文明家庭创建,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德润草原·爱我乌审—乡风文明大行动”,推进移风易俗;积极选树精神文明建设各类先进典型,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二节 深化国家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

以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目标,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构建以乌审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孵化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7581234便民服务热线问需群众功能、广电网络文明实践互动功能、乌审融媒APP“四个中心”一体化融合发展为载体,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动员和激励全旗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统筹文明实践“十大行动”和精神文明“六大创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生活化,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节 深化“书香乌审”建设

围绕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深入实施“书香乌审”工程。加强读书网点建设,在景区、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规划建设一批群众书屋、自动借书机、图书漂流点,培育和扩大阅读规模。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举办“读书节”等群众性学习活动,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书香乌审”,开展世界读书日、乌审文化周品牌活动。倡导科学精神,开展科学素质提升活动,深化拓展科普活动,用好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平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第三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第一节 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

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大力推进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效益,把乌审旗建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2025年,把乌审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与城乡人民群众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与现代城乡建设和功能相一致、与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协调,个性鲜明,内涵丰富,融入乌审旗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旗、苏木镇、嘎查村、特色文化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第二节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坚持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培育人才,创造精品,打造品牌,重点发展以无定河流域革命遗址遗迹等为代表的乌审红色文化,更好地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提升乌审旗红色文化的区域影响力,着力打造陕甘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项目推进示范点,发展红色文化教育。优先发展以“河套人”(鄂尔多斯人)发祥地为代表的萨拉乌苏文化,加大萨拉乌苏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包装、宣传和推介力度,深入挖掘萨拉乌苏政治、文化、考古、科研、生态、旅游等价值。大力发展以毛乌素沙漠沙地治理经验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深入群众思想意识,并助推生态旅游发展,使崇尚绿色、崇尚自然、崇尚环保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主流文化,在全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打响“绿色乌审”品牌,提升绿色文化体验。建设以鄂尔多斯民歌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体系工程,以鄂尔多斯头饰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保护利用工程,以马头琴为代表的演艺、体验、宣传工程,挖掘文化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牢牢把握文学艺术书写人民、服务人民的基本职责;把握文化双重属性,推动文艺事业发展;树立精品意识,抓好文艺精品创作;讲好乌审故事,主动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转型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发挥各级文联及文艺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大文艺投入保障力度,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文艺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努力开创乌审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

专栏13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工

现代公共文旅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巩固提升全旗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水平,注重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对全旗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载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文化典籍整理,让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

特色文博展览工程。充分挖掘全旗优秀文化资源,以完善提升公共文博展馆为主导,苏木镇、嘎查村以及民间展馆为辅的乌审文博展览体系,注重文化和旅游创新消费相整合,形成全旗乡村振兴品牌工程。

乌审文化景观空间工程。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马头琴文化、马文化等,注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提取,加深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乌审文化有机结合,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建设地方优秀文化主题公园,引导发展文化消费新模式,从城镇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和城镇夜景景观等方面着力提升文化景观品位。

 

第四章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一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精准性,抓好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入户工程、书香乌审全民阅读、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重点改革任务,推进乌兰牧骑、马头琴乐团、媒体融合、投融资机制改革,强化内部管理,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全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多元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旗各族群众。

第二节 培育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围绕影响文化市场资源配置的障碍和制约,突出问题导向,强化要素功能、统筹要素组合、整合要素结构,推动协同发力,形成共同合力,实现文化市场体系功能优化和整体最佳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首要任务,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建立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第三节 扩大特色文化产品供给

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依托旗文化创意产业园,积极推进创意创新型文化产品新业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效率高、文化辐射度广、品牌竞争力强,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现代化文化企业和产业。调动政府、企业、社会、消费者积极性,运用“互联网+文化”平台的运行管理模式,通过拉动文化消费,改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边界,促进文化、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和动能调整转换。

专栏14文化产业发展工

红色革命文化保护开发工程。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乌审旗委1949年秋后巴图湾办公区遗址为中心,以开发萨拉乌苏、察罕苏力德等A级景区和培育特色民宿、旅游接待户为重点,打造“绿色乌审,红色传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陕蒙宁红色文化重要节点、内蒙古西部红色文化重要支撑和红色旅游目的地。

文化产业产品开发工程。建立健全乌审文化产业产品研发激励机制,分类归整全旗文化旅游产品,挖掘弘扬“乌审工匠”精神,创新开发特色饮食、手工艺品、金银玉器、特色服饰、旅游小商品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建设项目。

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完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乌审旗博物馆、基层特色展览馆、乌审旗非遗馆。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障工程。研制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带头型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和街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第八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第一章 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

第一节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着力构建以种养加、产供销、农旅文多元融合发展,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创新发展为引领的农牧民增收稳收体系,增强农村牧区“造血”功能。鼓励农牧民以生产要素入股,提高生产要素保值增值,建立农牧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增强低收入人群生产发展能力,实现低收入群众稳定脱贫和致富能力提升。2025年,农村牧区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00元。

第二节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以促进就业为抓手,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以激励双创为助推,努力增加经营净收入;以保值增值为动力,努力增加财产净收入;以落实政策为保障,努力增加转移净收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规范金融理财行为,进一步规范我旗收入分配秩序;完善个人收入信息统计、建立收入分配评估体系,进一步提升收入监测能力。2025年,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800元。

第二章 构建多层次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就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千方百计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探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 提升就业创业规模质量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措施,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完善投融资机制,培育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和市场培训机构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培训,增强居民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

第二节 优化就业创业政策环境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和重点人群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造多样化需求带动就业。

第三章 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一节 完善多层次教育体系

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完善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公办民办幼儿园并举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推动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校际间办学差距,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努力推动高级中学迁建项目、第四幼儿园改扩建项目、新建第五幼儿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多层次、可选择、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资源互通模式,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坚决贯彻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大学校建设投入,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引导校外教育多元创新发展。坚持公益性和服务性相结合的原则,为青少年参加各类活动、比赛提供条件和平台。

第二节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和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招聘引进体制和教师培养体系,加大中小学教师补充力度,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强化师资培训,提升培训质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制度规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建立教育、宣传、监督、考核、奖惩“五位一体”师德师风考评体系,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健全城乡教师保障激励机制,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实施“教育家型校园长”培养工程和“名校园长工作室”建设工程,持续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提升学校的建设管理水平。

第三节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健全完善乌审旗教育城域网,实施教育城域网万兆扩容计划。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家校互通、学校管理“一体化”智慧校园建设强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信息化智能学习终端使用,实现百名智慧教学名师培育任务。加强网络安全及数据管理,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第四节 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健全德育长效机制,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提高智育水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化体育教育,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提升美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素养。加强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第五节 强化教育保障能力

深化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监管体系。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施一批新建、改建、扩建和维修工程,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学校综合治理水平,全面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奖优扶困、服务教育的作用。

第四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基,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成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构筑社会保险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科学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多渠道提高综合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加大对特困、低保、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保障力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优化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和补贴、补助标准、待遇领取水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子女通过缴费提高其父母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有效解决贫困老人养老问题。推进商业保险健康发展,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商业医疗保险等的有效衔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加强五保供养人员、孤残人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实现困难人群帮扶救助全覆盖。

第二节 推进社会福利事业

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体,以临时救助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灾害、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体系,适度扩大临时救助力度。推进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推动社会福利工作由补缺型向普惠型发展。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落实孤儿保障、留守儿童关爱、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加强婚姻登记管理,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提升殡葬服务能力。

第三节 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

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合理布局保障型房屋建设,推进政策性租赁住房发展,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打造多种户型,满足多元化个性需求。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稳步推进公共租赁租房补贴,促进职住平衡。加快棚户区和老旧小区的改造步伐,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第四节 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加强军地协作,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健全完善“双拥”工作体系,扎实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全力推进旗、苏木镇、嘎查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建设和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制,不断提升退役军人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落实优抚政策,畅通信访渠道,保障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合法权益。拓宽安置渠道,改进安置办法,规范安置程序,提高安置质量。完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推荐服务等工作机制,优化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开发退役军人创业项目,培育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实现退役军人就业有去处、创业有扶持、失业有帮扶,切实增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做好烈士祭扫和纪念设施管理维护。落实走访慰问、典型选树、光荣牌悬挂等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退役军人帮扶援助体系。

第五章 全面推进健康乌审建设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新模式。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高旗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监测、妇幼保健、应急救治、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旗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紧密结合、连续服务、有效衔接工作机制。完善公共卫生补偿和服务购买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完善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加强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人员配置及防控物资储备。以“平战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作”为原则,做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旗域传染病救治网络,形成旗域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合力。完善医疗卫生设施设备投入力度,推动旗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备。

第二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组建乌审旗医疗卫生集团,形成医防融合、医养结合的医疗体系。加强旗医院专科服务能力建设,打造旗域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卫生全科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整合优化基层卫生资源,为基层卫生机构注入更多的活力。健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建设旗域利益、责任、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医共体”。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建设,整合旗域各类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展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提高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争取到2025年,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制度。

第三节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打造旗县级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加强重点专科和名医工作室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医药资源,做好特色疗法和方药研究应用,丰富中医药服务内容,提高中医院临床服务能力。以“贴近基层、方便群众、降低成本”为方向,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集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为一体的中医药保健服务模式。

第四节 提升妇幼保健水平

加强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完善母婴配套设施。加强生殖健康、生育健康、孕期膳食、幼儿早教等方面的指导,提高生育健康水平。做好“两癌”筛查、免费婚检、产前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发展母婴照料服务中心(月子中心)、婴幼儿照护机构。到2025年,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以下。

第五节 强化心理健康服务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旗、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以及医疗教育系统、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及其功能。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实施社区心理康复服务和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程服务管理,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质

第六节 推进“健康乌审”建设

围绕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县建设,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和载体,形成健康生活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健全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工程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

第七节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加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比重,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配置水平。积极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优化苏木镇、嘎查村医疗卫生人员鼓励政策,在收入报酬、职称晋升、业务培训、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六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一节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发展

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家庭养老床位,鼓励居家适老化改造。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初步形成由政府提供基本保障性服务,市场提供高端服务需求的运作机制。健全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向居民家庭、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延伸,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和人才培育,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搭建“互联网+养老+健康”管理平台,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开展各类老年人健康及为老志愿服务和普惠性老年人优待照顾服务,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七章 加强社会建设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基本要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 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与全市同步推进域内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二节 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本息,防范重大风险。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和政府债务化解,注重涵养税源,压减一般性支出,提高专项资金兑付力度,加强化解政府债务,降低债务存量风险。规范举债融资机制,完善预算管理、债券发行、债务置换、风险预警、应急处置、信息公开、日常监管管理体系。抓好教育体育、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提升全旗人民健康幸福指数。

第三节 构建现代应急救援体系

坚持以提升应急救援管理能力为主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提升执法监督效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应急救援平台建设,强化综合应急演练,规范事故现场处置和救援指挥,建立区域性应急救援互助机制,形成政府应急救援部门为主导,企业自身应急救援队伍为主力、邻近企业互助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矿山救护队和消防队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和人员、装备的配置,发挥医疗机构和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专业优势,开展救援队伍和救护师资培训,提高专业队伍救援水平和社会救助能力。2025年,完成开展应急演练不少于120次,救护员培训不少于2500人,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培训不少于23500人,使全旗群众应急救护知识知晓率达到15%以上。

专栏15应急救援救护能力提升工程

应急救护能力提升工程。发挥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专业优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设施设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全社会应急救护水平。

消防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乌兰陶勒盖镇、无定河镇、苏力德苏木消防站,化工生产装置事故处置、危险化学品火灾泄漏事故处置、危险化学品槽罐车火灾泄漏事故处置训练场,消防车辆装备、消防信息化建设、消防水源、国家级煤化工火灾风险实验室、应急物资储备和人员招录。

第四节 促进“三治融合”发展

切实提高全旗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坚持以“自治”消解矛盾,推动“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农村牧区、园区、社区治理延伸,“村民说事堂”在全旗所有的嘎查村实现全覆盖,化解农牧民内部矛盾。坚持以“法治”定分止争,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坚持以“德治”春风化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村规民约效力,完善农村道德评价。

第五节 实施“平安乌审”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对全旗技防设施进行升级,提高防控能力。围绕“六建”要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加强网上巡查管控措施,坚决打击网络政治谣言和有害信息。拓宽信访渠道,落实信访工作制度,持续加大信访老户、特殊利益群体和信访积案的化解力度,努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诉求中的合理成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等关键领域安全责任落实,降低安全隐患风险。加强基层警务人员智能化信息采集设备的配备和应用,提升基层警务工作智能化。完善人、车、物等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大人脸识别、电子围栏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对重点人员、重点车辆“人过留影、车过留形”,为侦查破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大“电子眼”覆盖范围,推动“智慧安防”建设,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开展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培训,强化经常性岗位练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快救灾物资储备和救灾应急装备建设,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第八章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教育,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地、全面地、无条件地把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第一节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厘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教育,引导教育全旗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站稳政治立场、亮明政治态度、体现政治担当,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政策,落细落实各项措施,做好党中央决策、政策的解读和落实,以实际行动带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基层、进宗教活动场所,形成人人爱团结、事事讲团结、处处显团结的浓厚氛围。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完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路举措,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纳入民族工作所有政策、所有法规、所有任务引导各族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二节 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

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工作,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认真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突发事件,扎实推进民族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建立完善旗、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三级联创机制,形成民族工作的合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树立抓基层、强基础的导向,选树一批示范典型,总结推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一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第三节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正确的政治路线需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来保障。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指导组织建设的根本方针和准则。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为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重要保证。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第四节 提升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水平

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面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的精准性,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注重加强各族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民族团结奋斗梦、民族繁荣发展梦,引导各族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第九篇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发展各项事业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入法入规。全旗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遵守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善于从制度上思考把握问题,善于依据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制定政策、完善措施、解决问题,在制度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

第一章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一节 推进政治建设

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保证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民主权利。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良好局面。提高新时代宗教工作水平。有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落实党管武装、党委议军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创新基层协商民主常态化的有效路径和形式,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

第二节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对人大、政府、政协、统战和群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上来。健全决策咨询机制、评估机制和纠错改正机制,建立重大决策责任倒查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改进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改革办法、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推进农村牧区、机关、社区、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苏木镇党委书记、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农村牧区党员队伍建设,更好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奋斗。

第三节 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

坚持“开门搞规划”,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认真听取本级人大、政协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邀请专家对规划进行深入论证。采取座谈会、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辖区群众和网民的意见建议。

第二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旗

第一节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巩固全区法治政府示范区建设成果,健全法治建设体制,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强化依法监督,加快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二节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坚持不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扩大普法覆盖面,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实现全民知法、懂法、守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律师进嘎嘎村(社区),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嘎嘎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健全法律援助、仲裁制度,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犯罪行为,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全面提高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章 强化《纲要》落实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建立完善规划体系

建立和完善旗规划与市规划的衔接机制,使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公共设施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与自治区、市级规划对接,确保规划落地。强化各专项规划的支撑作用,使各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战略路径等与总体规划在总体方向上一致,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旗域规划体系。总体规划是统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是编制其他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工作领域的落实,是特定工作领域的延伸和细化。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能源、水、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强化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要结合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充分考虑本规划实施需要。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有序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平台的组织实施。推动重大创新型项目库储备扩容,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实施管理。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做好对纳入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及时向人大汇报规划实施情况。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提升公众参与。着力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