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坚决遏制毁林毁草行为,乌审召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零容忍"态度扎实推进毁林毁草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专班调度、镇村作战、全民参与"的工作模式,形成"责任-宣讲-定界-整改-监管"全链条治理体系,以铁腕手段守护绿水青山。
一、责任到位 压实工作任务
乌审召镇将毁林毁草专项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各包村领导、嘎查村负责人、包社干部具体责任,以及 “3 + 1” 包联帮扶单位协助责任。将整治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嘎查村和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每周两调度”,对在整治工作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工作不力的嘎查村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各包村领导、综合行政执行队、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嘎查村“两委”、包社干部、护林员立足职能主动参战,明确职责分工,严格考核问效,形成遏制毁林毁草的攻坚合力,扎实推进集中整治见行见效。
二、宣讲到位 提升环保意识
乌审召镇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全方位开展毁林毁草专项整治宣讲工作。组织宣传队伍深入各嘎查村、牧业社(小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悬挂横幅标语以及利用村村响广播、微信群、“牧区大寨乌审召”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宣传毁林毁草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截至目前,已开展大型生态普法宣传活动已成功举办22场,覆盖41个牧业社(小队),发放宣传手册 2500 余份,受益农牧民达2300余人,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营造了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界桩到位 明确林地草界
在推进专项整治过程中,乌审召镇组织专业人员对镇域内林地、草地边界进行全面核查和精准划定。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在林地与耕地、草地与其他用地的边界处,规范设置界桩。这些界桩不仅明确了不同土地用途的界限,为后续监管提供了清晰的参照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警示作用,让农牧民群众清楚知晓林地、草地范围,从源头上减少因界限不清导致的毁林毁草行为,截至目前,重点位置埋设警示牌500余个,设立界桩2000余个。
四、整改到位 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排查出的毁林毁草图斑,乌审召镇坚持问题导向,制定 “一图斑一方案”,确保整改工作有的放矢。组织专业力量对每个图斑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对于违法开垦、占用林地草地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并督促相关责任人限期恢复植被。在整改过程中,乌审召镇统一采购适宜本地生长、根系发达、成活率高苗木和大量坚韧耐用草绳等物资,为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有力支撑。在植被种植和土地整理过程中,乌审召镇强化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双保障机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严格按照生态修复标准进行植被种植和土地整理,全力以赴确保毁林毁草地块的整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助力镇域生态环境早日恢复往日生机。
五、监督到位 强化全程管控
为保障毁林毁草专项整治工作顺利推进,乌审召镇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机制。成立专项监督小组,定期对各嘎查村的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鼓励群众对毁林毁草行为进行监督举报。此外,持续加强水利电力等设施审批、农牧民包地合同备案等举措,对接蒙草等相关技术企业加快推进技防监管,实现对林地草地的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新的毁林毁草行为,确保整治工作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在巡查过程中,监督小组也密切关注农牧民春耕备耕的准备情况,为农牧民提供政策咨询,协调解决可能因整治工作给春耕带来的矛盾,比如协助规划合理的耕种区域,避免因对林地草地界限不清而误触红线。
通过 “五个到位” 举措,乌审召镇毁林毁草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乌审召镇将持续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决守护好镇域的绿水青山,为全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