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让利民惠民的和谐阳光洒满广袤的牧野田畴。群众的富足感、获得感、自豪感日益提升,幸福像花儿一样处处绽放。
调结构树品牌多措并举促进农牧增收
稻花香里说丰年。日前,在乌审旗无定河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水稻加工厂,上百万斤金灿灿的稻子吹糠见米,颗粒飘香。公司负责人梁小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他的绿色有机水稻、瓜果种植基地示范引领下,全村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300亩,公司与农民签订协议,进行一条龙技术服务和回收,亩产按550斤算,农民一亩净挣2000多元。塞外水乡的发展机遇,蟹稻同养模式和全旗首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投入,让梁小平的有机大米卖到了30元一斤。而如今,这位致富不忘乡邻的返乡创业“弄潮儿”,正以其公司更大的绿色产业示范引领和与乡亲们更大程度上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与他一起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农民都将迎来新的更大的收获。
立足农牧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乌审旗坚持走特色种养、精深加工、规模发展、品牌增收的路子,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保障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持续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建立完善产权制度,提高财产性收入,推进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集聚劳动力、资金、科技等生产要素,深化农牧业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高效益设施农牧业,带动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成功引进和建设图克镇巨力田园综合体和无定河镇田园综合体项目,其中,无定河镇田园综合体项目成为全国“田园综合体”六大样板间之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牧区集体经济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规范农村牧区互助合作资金管理,盘活农村牧区“三资”,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
发展品质农牧业。实施“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开展鄂尔多斯细毛羊多胎性研究,出台生猪养殖目标价格保险政策,推广肉牛养殖“户育企繁”模式,以经济效益调动农牧民种养积极性。实施“特色品牌培育”工程,对全旗所有农畜产品进行包装推广,统一冠名使用“绿色乌审”这张品牌,用绿色有机和生态健康释放品牌效应。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在鄂尔多斯细毛羊核心养殖区探索建立政府补贴与龙头企业分担费用相结合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创建国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旗。形成以“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基地”为模式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快农畜产品电商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促进产销有效衔接,向市场提供更多高附加值农畜产品。
5年累计培育适度规模经营户2490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26万亩,农牧业节水普及率较2011年提高8%,新增蔬菜大棚1734个,饲草料、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15万亩,鄂尔多斯细毛羊肉、无定河大米、巴图湾甲鱼被授予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粮经草的比例由2012年的79:6:15演进为2017年的60:10:30。
强基础提素质内外兼修建设美丽乡村
“月月有进账,年年有补贴,看病能报销,就业给培训”。这是乌审旗图克镇蒙格沁社区生态移民户朝格吉勒图的生活写照。而在乌审旗,少数民族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也全部由政府代缴,除去每年及时兑付草牧场补贴外,政府还免费组织各类技能培训,为广大群众拓展更多的就业门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美画卷中,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共享是最温暖的主题。5年来,乌审旗强力夯实农村牧区发展基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资27.4亿元,共完成危房改造1.64万户、街巷硬化1100公里,新修和改建22条294公里乡村公路,建成14个集中居民点,农网升级改造1450公里,解决3.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开展“新能源进农牧户”试点工作,广播电视、校舍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高龄津贴应保尽保。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远观山水美如画,近赏乡村处处景。近年来,乌审旗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和提升乡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通过培育发展系列乡村旅游品牌,树立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形象,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变为现实。目前已成功打造1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无定河镇荣膺“中国最美乡镇”,嘎鲁图镇神水台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全旗现有以“土、特、纯”为特色的农牧(渔)家乐120家,星级农牧家乐50家,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4个。2016年,乌审旗乡村旅游完成投资2000万元,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解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1500余人,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达到2200多人,星级接待户户均增收15万元。2017年8月,全市第二届美丽乡村旅游节在乌审旗图克镇巴音淖尔草原主会场启动,仅开幕式当天,就有各地游客和农牧民群众4万多人参加各项活动,开启一段亲近心灵的快乐乡村之旅。
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外表,更要看内涵。乌审旗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德润草原·爱我乌审——乡风文明大行动”统筹推进,巩固提升全国文明旗创建成果,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创建评比活动,营造崇德向善、感恩敬畏的社会风气,涵养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全民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城乡居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道德和民族民俗文化教育,使他们在迈向生活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富足,提振幸福生活的精气神。
抓扶贫准施策奔富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要不是旗里实施的这个项目,我们这辈子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能过上这么美好的生活!”说这话的是乌审旗苏力德苏木陶尔庙嘎查德格都纳林牧业社牧民其木格巴特尔的妻子娜仁其其格。几年前,娜仁其其格因病失去劳动力,几场手术下来,欠下不少债,加上供女儿在外地上学,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得益于乌审旗在扶贫工作中实施的全旗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新建住房项目,其木格巴特尔家新建的楼板房里,地板、玻璃擦得锃亮,雪白的天花板、暖气炕,厨房、餐厅、客厅、卫生间一应俱全,洋溢着温馨祥和。
乌审旗许多地方地广人稀,但对困难群众的扶持深入草原深处,奔富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旗委、政府带领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理念执着而坚定。为了打通扶贫开发的“最后一公里”,乌审旗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坚持扶贫对象识别、规划落实、项目资金、帮扶措施和跟踪管理精准到村到户,开展“处方式”扶贫。截至目前,已有效解决了13460名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436户国家级贫困人口稳定脱贫,4316户市级贫困人口收入实现年均增长20%的目标,过上了更有保障、更加体面的幸福生活。
5年累计争取到各级专项扶贫资金23500万元,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21个。其中,整村推进项目6个,产业化扶贫项目30个,种养殖和合作社项目9个,贫困村嘎查扶持项目8个,互助资金项目30个,革命老区项目3个,移民项目3期,扶贫贴息项目2期,少数民族创业资金项目3期,雨露计划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项目共4期,“三到村、三到户”项目2个,在61个嘎查村集中开展了金融扶贫。
努力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配置农牧业生产要素,改善贫困地区生存发展环境。累计支持开发整合农田28420亩,兴建棚圈76100平米、调购种畜6820头(只)、改造危房户68户、架设高低压线路20公里、打井配套106眼。
与此同时,不断拓宽行业和社会扶贫开发领域,扶贫开发投入的多元机制逐步形成。通过扶持农村牧区电商产业发展、完善特色种养体系、壮大嘎查村互助资金、百企帮百村等措施,拓展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旗委、政府组织开展了“3+1”互助共建活动、联系点等工作,将党政部门和企业帮扶贫困嘎查村、贫困农牧民这一机制长效化。全旗122个行政事业单位、144家企业和200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活动,共结对帮扶2179户农牧户,其中55%是贫困户,帮扶单位和个人平均每年投入资金和物资700万元左右,为农牧民办实事千余件。
惠民之情在这里升华,为民之心在这里凝聚。从促统筹到惠民生,从缩短城乡差距到增加农牧民收入,需要层层递进、不断兑现的民生措施来实现。乌审旗兼顾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温度,让拉动经济增长、社会改革创新与普惠于民、激发社会活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绿色乌审的新征程中,让每个乌审人的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在和煦“春风”里更有力量地携手前行。
(刘生梅 吴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