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开->乌审要闻

2020年

09月21日

09:39

来源:

乌审旗融媒体中心

【字体:

【牢记总书记嘱托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中央媒体采访团来我旗就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9月15日至16日,中央媒体采访团来我旗就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进行调研采访报道。中宣部新闻局应急新闻处处长卓宏勇,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和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旗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志明参加调研采访活动。

  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新华社、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十几家中央主流媒体采访团的记者,先后到乌审召镇牧区大寨博物馆、沙地柏自然保护区、乌兰陶勒盖镇治沙站、嘎鲁图镇萨如努图嘎查马养殖户阿迪雅家、苏力德苏木通史嘎查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户青克勒家、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玉珍生态园等地实地调研并进行采访。

  在乌审召镇,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向采访团记者介绍了我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理毛乌素沙地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在牧区大寨博物馆,记者们通过观看历史档案资料,了解了乌审召人征服荒沙、建设草原、绿化家园、谱写人进沙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壮歌。通过现场采访过去和现在的造林大户,深刻理解了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勇于创新的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1965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同时配发社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使乌审旗闻名全国,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乌审人民始终坚守绿色初心、建设美丽家园。

  人民网记者李志强说:“我觉得这次的主题调研采访活动举办得非常有意义,使我们能够有机会近距离深入到我们国家的沙漠地区,来感受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媒体人,一个好的新闻报道是从田间地头产生的,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多走一走多看一看,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把这里的故事讲好,把这里的事迹报道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了解到沙漠愚公的伟大精神。”

  位于乌审旗境内的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柏自然保护区是国内沙地柏灌木丛面积最大、长势最好、最集中连片的区域,总面积46600公顷,采访团记者就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以及下一步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了解。

  在乌兰陶勒盖治沙站,采访团记者深入采访了当地治沙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毅力,几代治沙人在这里坚守初心“绿色接力”,总结探索出的“前挡后拉、穿鞋戴帽、锁边蚕食、逐步推进”等治理措施获得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

  经济日报综合新闻部记者常理说:“我有两点感动,一是当地人这种战天斗地,向大自然说不的精神感动,没有被沙漠所难倒而是勇敢的去面对它、挑战它、克服它,取得了今天的治理成效。二是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当地人和沙漠达成了一个和谐共处与和谐发展的局面,牧民在这里放牧,很多企业在这里开发沙产业,人们利用好沙地、管理好沙地。”

  近年来,嘎鲁图镇将马文化作为特色文化之一,不断加大马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切实挖掘马文化传统资源,培育了一批乌审马养殖大户,萨如努图嘎查牧民阿迪雅家是马养殖大户之一,多年来积极钻研乌审马养殖技术,不断加强品种保护,有效保存了乌审马珍贵的遗传资源,为进一步发展马产业、弘扬马文化做出了贡献。采访团记者详细了解了他家草牧场如何合理使用和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并就马文化推动当地草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访团记者深入通史嘎查牧民青克勒家,实地查看并采访了造林大户同时也是致富带头人的牧民青克勒,他的家庭牧场通过几代人持之以恒的植树造林,如今8000亩草场郁郁葱葱,生态好了发展养殖业就特别有信心,目前青克勒通过标准化棚圈、电子监控设备和各类机械化饲喂机,养殖鄂尔多斯细毛羊达到1100多只,年收入突破了百万元。

  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杨文斌说:“随着国家的政策的提升,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国家的投入再加多,加上我们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发现鄂尔多斯的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单是库布齐沙漠绿色增多了,毛乌素沙漠增加的更是让人感到吃惊,我看到郁郁葱葱的沙漠,长得非常好的乔木灌木和草,让人很兴奋,许多技术都在这里面实施了,许多效果都已经体现出来了,我感觉到乌审旗现在已经开始在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开始重视产业的发展了。我们希望沙漠变绿,希望牧民变富,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想我们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快速发展,我希望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全国劳模、治沙女杰殷玉珍家,采访团一行深入沙地腹部,拍摄殷玉珍30年如一日治沙,让荒漠变绿洲的成果,殷玉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植树治沙、守候家园的精神,得到现场媒体记者的盛赞。在两天的时间里,采访团记者围绕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和经验做法,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采访报道,每到一处,都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进行仔细认真的记录,展开全媒体宣传。采访团记者纷纷表示,要着力讲好治沙的精彩故事,充分展示沙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深刻阐述乌审旗生态修复治理经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中国外文局中国网英文部记者王伊鸣说:“仅仅在30多年前,在七八十年代这里是一大片的沙丘, 这30多年来可想而知内蒙人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经历了怎么样一个努力奋斗的过程才能将这里建设成为这样一个绿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这次的采访调研,也认识了很多非常励志的农户牧户,也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努力,加上我们的技术和政策的支持,才让我们得益有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绿色家园。”

  求是杂志社经济编辑部编辑候亚景说:“这几天的采访过程中从库布齐沙漠还有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情况,我觉得当地的牧民他们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个理念,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鄂尔多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一个非常鲜明的表现,大家在调研的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农牧民对绿色生态这个理念真的是深入人心,大家也在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这个道路上生活更富裕,生活更幸福。”